AI赋能,企业研发新突破!头部新品研发投入翻倍,揭秘4成技术革新奥秘
中国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 近日,伽马数据发布了《中国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》。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、路径、布局以及代表性企业案例,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。 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 中国游戏产业正迎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新阶段。在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叠加下,新质生产力成为游戏产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。各地游戏产业政策鼓励围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布局,强化科技创新能力。 近年来,中国游戏市场规模发展稳中有升,但2021年至2024年游戏市场增量不足300亿元。现阶段缺乏持续推动产业大幅增长的外部动力,下一阶段发展需积蓄新动能。内生式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,未来需要围绕产品创新、多终端精品开发、研发提效、全球化拓展等展开布局,新质生产力将在相关领域发挥有效作用。 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产品创新 当前,中国游戏市场头部产品格局呈现出逐渐固化的态势。2024年,流水TOP100游戏产品平均运营时长已达7年,而新品整体活力有待提升。聚焦移动游戏市场,虽然2023、2024连续两年新品流水占比维持在较高水平,但2025年上半年TOP100产品中新品流水占比仅为5.2%,新品表现全年承压。 在玩法类型高度成熟的市场背景下,需要依赖技术发展推动产品品质、玩法创新等层面的持续突破,强调新品差异化的特性,进而推动游戏市场增长。 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精品化拓展 推动技术升级是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价值,也是实现产业精品化发展目标的基础。游戏产业核心技术(如引擎技术、云游戏技术等)的突破,也意味着中国游戏产业有能力拓展主机端、多平台等更多领域,而相关领域是游戏产业重要的精品供给来源。 现阶段,我国游戏产业精品化发展策略已初见成效,在版号发放常态化的趋势下,精品供给稳定,产品多平台持续发展。未来,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,有望推动更多领域精品化拓展。 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研发提效 近年来,中国游戏企业运营成本压力持续上涨,主要上市游戏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在千亿元以上。企业采取相应手段降本增效,但根本性问题并未解决,同时产品竞争加剧也使得研发端工作内容持续增加。 因此在人员减少、内容产出增加的背景下,需要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,在技术助力下促进研发效率,进而提升企业的投入产出比。 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性拓展 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收入近年维持整体相对稳定,但缺乏进一步快速增长的动能。而移动游戏作为中国在全球占据优势的细分领域,整体占有率已处于较高水平。 中国游戏产业想要持续在全球发展,必须破局挖掘新的增长点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将有效推动研发实力进步,为中国游戏产业全球性拓展奠定产品优势。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,中国游戏企业也有望在主机、单机、客户端等全球性重要细分领域持续发力。 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布局状况 产业布局:加速技术革新 以技术进步驱动市场竞争力突围 相比于2024年,人工智能、引擎开发和XR技术已成为企业加大技术布局的主要领域。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渗透到游戏设计开发、用户行为分析及运营策略优化等关键环节,显著提升工作效率,获得广泛认可。 游戏引擎则作为游戏产业核心技术领域,企业通过自主研发、第三方合作及开源框架的定制化改进等多种方式持续强化技术实力,同时企业积极引入前沿引擎技术,并积累引擎使用的技术经验。 在交互体验创新方面,XR技术正推动游戏企业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内容形态和交互方式。整体来看,游戏企业正通过持续加大的技术投入,系统性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,以此构建和巩固市场竞争优势。 产业布局:AIGC加速渗透 企业多路径布局拥抱技术变革 游戏产业已成为AIGC技术落地的重要领域。从TOP50游戏企业的布局趋势来看,AIGC的应用正加速渗透至产业各环节。 随着AI技术能力的持续突破,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采用AI驱动的虚拟内容生产方案,提升美术资源和游戏内容的创作效率。自研AI模型企业数量明显增长,反映出产业对掌握核心AI技术的高度重视。 部分企业则选择通过接入DeepSeek等第三方大模型的方式,研发适合企业自身的定制化AI模型,快速提升AI运用能力。这一系列布局变化,既体现了游戏产业对AIGC价值的深度认可,也展现了企业积极拥抱技术变革的战略选择。 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产品应用 产品应用:新游强化重要技术融合运用 多维创新重塑游戏产品体验 伽马数据基于产业观察发现,游戏企业近年在全新产品中,重要新型技术应用频率较高,技术进步正推动游戏体验全面革新。 报告选取近五年流水TOP50新游作为研究对象,发现40%新品均有显著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环节,相关产品流水占比达到52.5%。引擎、AI、多平台和云技术的融合应用,正在推动游戏产品向更高质量、更丰富维度的方向发展。 产品应用:多平台技术产品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破壁跨端拓市场增效益 据伽马数据监测,多平台技术产品整体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,TOP50新品中,7款产品在多平台技术深入布局,流水占比约三成。 多平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重要趋势,这一趋势的兴起得益于多端数据互通模式的成功实践,通过打破平台壁垒,游戏企业能够覆盖手游、PC、主机等不同偏好的用户群体,同时让用户自由切换设备,显著提升用户黏性和在线时长。 多平台技术已成为头部厂商构筑竞争壁垒的核心抓手,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普惠实现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跃迁。 产品应用:引擎技术成产品核心竞争力 助推中国游戏产业精品化进程提速 TOP50新品中,在引擎技术层面有着重大创新与成熟应用的新品数量有8款,流水占比约两成。 现阶段,国内外游戏企业所采用的引擎均以Unity和Unreal Engine(UE)为主流,如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精美画面效果正是得益于最新UE5引擎技术支持。 部分企业则根据自身产品开发需求,自主研发游戏引擎或对现有成熟引擎进行深度定制与修改。例如,网易自研的Blazing Night引擎,就为《逆水寒》手游赋予了主机级别的画面美术表现。 可以预见,随着中国在游戏引擎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上的不断精进与提升,中国游戏产业迈向精品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速。 产品应用:云游戏打破硬件限制成吸引用户关键 但仅5款新品有重大创新 流水TOP50新品中,在云技术层面有重大创新的产品有5款,流水占比超三成。 云游戏核心优势在于,能够突破传统游戏硬件限制,化解下载安装难题,为用户免去高昂的硬件成本,提供“即点即玩”的便捷体验。 但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许多产品布局了云游戏领域,但在云技术层面并未有较大突破,导致用户体验不佳,仅有少数产品实现了真正的技术创新。 在实践层面,米哈游作为云游戏领域成熟布局者,凭借《原神》和《崩坏:星穹铁道》两款游戏,实现了云游戏版本闯入畅销榜前十的佳绩,也充分验证了云游戏市场的巨大潜力,其技术投入也需要重点关注。 产品应用:AI技术多维度赋能游戏产业 同步提升开发效率与游戏内品质 流水TOP50新品中,对于AI技术重点运用的产品达到8款,流水占比低于两成,主要由于AI技术在游戏领域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尚短。 而AI技术对游戏产品的创新的推动作用已较为显著,目前已有不少游戏积极将AI技术融入其中并取得显著成效。例如《蛋仔派对》《三国:谋定天下》等,但深度引入AI内容的游戏尚属少数,这可能与技术实现的难度以及AI与游戏内容的契合度有关。 但AI对于游戏产业的持续影响,已不局限于研发端,在互动玩法、UGC内容等多个领域都在持续拓展。 游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层面,越来越多游戏企业展开了实质布局,并取得了突出成果。如研发端降本增效的成果愈发突出、多元业务间的联动持续强化、为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完善解决方案等,在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,部分企业的创新思路值得深入观察与学习。 例如,世纪华通在研发端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通过引入先进的研发管理工具和技术,有效提升了研发效率,降低了研发成本。 世纪华通还积极拓展多元业务,将游戏业务与其他产业相结合,实现了业务间的联动和协同发展。 世纪华通还为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完善的解决方案,为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